
学生踊跃参加第二届生化实验技能大赛
11月12日,生命科学院红红火火地举办2011实验室OPEN DAY活动。在导师和研究生们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实验室的研究进展,仔细观察实验设备与仪器的结构与利用,探索生命科学的奥妙。通过与导师的深度交流和在实验室的近距离观察,同学们对做实验、对研究生命科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重视实践教学,是生命科学院的传统。多年来,学院坚持“做学结合,以做促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点,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通过多种措施、不同形式,不断加强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院,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生科学院一贯重视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要求教师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堂实验课,精益求精地完成每项实验环节和步骤,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养不断提高。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应用到实验教学中,或者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校级SRT和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SORTP项目,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2008年12月,学院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中启动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研发活动,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开发、凝炼、建设一批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实验教学项目。14个项目获得第一批资助,并展开研究。利用这些项目支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不断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也为同学们独立开展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
生命科学院充分发挥拥有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独特优势,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2009年,学院在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大学生创新研究实验室”,全天候开放,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将相对独立的科研训练起始时间前移到一、二年级。为便于管理,学院将所有相关的学生科技活动和课外实验纳入实验中心的统一管理,提供专用研究场所,并配备相应的常规仪器设备,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举办过两次大学生生化技能大赛,面向全校学生,生命科学院学生最为热情。第二届大赛,生科院等9个团队207名学生自选命题项目,自主创新和设计实验。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课题占据了相当比重,如:分别提取大宝SOD和新鲜黄瓜SOD并做两者活力比较以及黄瓜SOD霜的现场制作、洗衣粉中磷含量的测定等项目,可操作性、实用强。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滨说,下一届大赛,预备面向驻泰高校,甚至面向山东省,不断提高大赛的群众参与性和影响力。
教师,倾心于实验课改革
生科学院在实验教学中采取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每门实验课程均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教授作为主讲教师,要求主讲教师注重将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及时运用于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迪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学院还鼓励教授、业务骨干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实验教学队伍。
国家级教学名师王晓云,就是生物化学课实验教学的负责人。王晓云和课程组的老师们一起,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她根据自己在蛋白质方面的科研成果,设计编写了蛋白质分离纯化的综合实验,应用于实验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纵向和横向知识的综合能力,她将实验项目归纳重组,去除重复内容和步骤,把单项实验变成系列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大实验,并强化学生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光谱技术等实验技能的训练。她还开设生物化学实验与创新选修课,增加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郭兴启、王玮、杨兴洪、杜秉海、张元湖、李兴国、贾泽峰等老师常年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实验教学活动。这些教师学术水平高、事业心强、师德高尚,他们的工作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也为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贾泽峰老师经常带学生出去采标本,师生们一起爬山峰,一起踏山谷,学生跟随着老师认识了很多植物,学会了采集标本,制作标本,为标本照相等许多技能。贾泽峰告诉记者,学生们其实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表达欲望。他的食用菌课程,有一节属于教改部分,由学生讲,很多同学都争着要这次机会,上台学生良好的表达和充分的准备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
学生,在参加科研项目中增长本领
生科学院每年有40多名学生申请到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以及泰安市科协下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实验思路、方法等进行设计,开展研究。2008级周明等4位同学合作申请的学校2010年度的SRT项目“电子版泰山植物志的建设与实践”,将原始植物文字资料及所拍摄的植物图片转化整理成数字化电子信息,并且在网上建立了展示平台,对泰山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了独特的作用。2009级的杨海营同学,参加过几项学生课题,锻炼了很好的实践能力,三年级就已经进入到张宪省教授的实验室从事基因转化方面的研究。
生科学院许多老师拥有高层次课题,同样拥有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责任感。相当一批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更快更直接地掌握许多实验技术,培养了科研素质。2008级生物工程专业张永岳等5名同学参与了《山东农业微生物资源与利用创新平台》的建设,从泰山筛选分离了部分具有应用价值的菌种;在《微生物学报》、《山东农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张永岳参与教师的课堂改革,在课堂上讲授食用菌知识,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侃侃而谈,对答如流,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让他下讲台。
由于学生对主持科研创新项目、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的热情高,而每年学校批给学院的SRT项目数量有限。学院对没有得到学校资助的SRT项目,从中选优,再进行学院资助立项,并尽可能派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指导学生。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也启动了SORTP项目,2010年立项21个,今年立项10个,每个项目资助2000元。项目不要求必须有结果,但实施过程要有完整详细的记录,有思考,有改进,项目实施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兴趣驱动,自主学习,尊重过程”。
科技社团成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生科学院鼓励学生们有组织地组建各种有利于学习或激发学习兴趣的科技社团。社团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健康发展,实现了社团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飞”动植物协会成立于2005年3月,同学们在一起认知植物,观鸟护鸟,制作植物及昆虫标本,开展各种组培及提取实验。协会成立不久,同学们将校园内植物分类,制作出电子版《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植物志》,并在网站运行,为师生了解校园植物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一届又一届协会成员的努力下, “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植物志”网站的内容日渐丰富。浏览者打开三个校区的地图,校园哪个区间种的是什么树,树的习性、用途,一清二楚。记者打开北校区文理大楼前广场的地图,发现每棵树都有自己准确的位置,一点开就能了解这棵树的全部,网站宛如农大树木的百科全书。
2008年10月开始,“飞”动植物艺术协会的同学结合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在专业课教师指导下着手数字标本馆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个山东省首家数字标本馆已经开通。目前已经完成了1200多种植物标本的数字化制作。馆内每件标本都有照片,并附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读者通过网站可以利用植物的科名、属名、学名或者植物的中文名进行查询。
2007年3月成立的“百奥”微生物科技协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泰山自然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包括泰山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与开发,泰山菌种资源的分离、鉴定分类利用,泰山地衣种质资源的分离、鉴定分类利用,利用地衣进行泰山区大气质量监测的研究,地衣共生菌藻的分离与培养,野生蛹虫草的驯化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等研究。近年来,同学们采集泰山地衣标本1500余份,学生参与鉴定500余份,建成地衣教学与研究网页。
“百奥”协会成员共有菌种资源研究、真菌多样性研究、红茶菌研究、食用菌研究几个专业小组。协会的主体成员,成立了百奥公司,现在主要从事冬虫夏草的培育和红茶菌饮料制作及其销售。同学们制作的虫草颇受老师们的欢迎,在家属区一摆摊就有很好的反响,很多同学也争相买回家孝敬父母。
生科学院有关实验教学一系列创新与改革,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继续深造或者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 者: 翟荣惠
来 源: 农大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