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DAY 师生因交流开心—生命科学院举办首届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发布时间: 2011-11-21 访问次数: 2

院长郑成超教授与同学们交流

11月12日是周六,本该是休息的日子,但生命科学院所有研究生导师都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里接待“客人”,许多老师屋里“高朋满座”,甚至“站无虚席”,“客人们”来了一拨又一拨,还有的导师在走廊里被“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不停地回答各种专业和生活中或严肃或幽默的问题。这些特殊的客人,都是生命科学院的本科生。他们今天被学院统一请来,与导师们开心交谈,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专业,近距离感受科学与科学家的魅力。OPEN DAY里,老师同学相谈甚欢,其乐融融。
  生命科学院拥有全校最多的留学回国人员。这些老师不但带回了国外的科技信息、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也把国外高校一些良好的教与学的做法带回了国内。在生命科学院教授委员会会议上,老师不约而同地谈到国外大学的OPEN DAY,认为生命科学院也应该有个这样的开放日,为学生提供与老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真正地贯彻落实校党委“以学生为本”的要求。经过学院学生工作者精心策划,细致准备,学风建设精品工程系列活动之“触摸科技前沿、感悟生命魅力”——2011实验室OPEN DAY活动,红红火火地展开了。
  12日一大早,生命科学院所有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的宣传展板,就被摆放在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楼前的马路上,展板详细介绍导师的科研成果、研究方向、联系方式,从各个校区赶来的同学,一边浏览,一边记录,还有的拍照留念。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中心,领略教授、专家们的学者风范,聆听导师们的建议。
  导师们早就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里等候学生的到来,在读的研究生同学也做足了为学弟学妹们作介绍的准备。在导师和研究生们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实验室的研究进展,仔细观察实验设备与仪器的结构与利用。在作物抗病基因研究室,两名研究生为同学们讲解神奇的液氮烟雾和裂解剂,与大家分享探索生命科学奥妙的神奇魅力。导师和研究生们与参观的同学畅所欲言,就专业学习、个人深造、就业方向等问题提出建议,勉励本科生打牢理论基础,做好知识储备,为今后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来到副校长张宪省教授的办公室时,大约有20位学生在里面站成两排,专心听取张宪省指导。他勉励这些90后孩子,“我们这一代人吃过的苦,经历的磨难,都不好意思跟你们提起。正是靠实干奋进和对科学的热爱,才发展到现在,我们实验室在中国植物研究领域,在农业高校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培养的研究生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搞科研一点儿也不能‘虚’,不能浮躁,希望你们一定牢记这一点。你们将来不一定搞科研,但不管做什么,都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并利用各种机会来发展这种优势。”有个学生问单个器官的研究进展问题,张宪省说,“十年前我们就已经做出这个结果来了,你有时间可以来实验室仔细了解。”他走出办公室,指点着走廊宣传栏的文章信息,细心地为学生介绍研究进展和杂志影响。
  院长郑成超教授办公室里排队的学生都到了门外,记者挤进去时,郑成超正在为大家谈对自己的定位问题。“你们毕业后找工作时,觉得企业不适合自己可以选择离开,这很正常。但做决定前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不能总想着企业为自己提供了什么,而是看自己为企业做了什么。”郑成超为大家分析那个著名的三种人如何面对垃圾桶的招聘故事,勉励大家做那个既做好自己的工作也能兼顾别人的人。有个一年级学生提出,“能力与学习成绩我都想好好发展,是否在一二年级注意锻炼能力,三四年级注重专业学习?”郑成超说道,“学习是主旋律,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能力培养不一定非得体现在做大事情上,和用心学习也不矛盾。做人诚实,做事情有毅力,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人沟通,这都是能力。”
  年轻的赵翔宇教授和吴长艾副教授在走廊里被学生团团围住,谈论着各种有意思的话题。谈到自己利用转基因使冬小麦变成春小麦时,赵翔宇眉宇间透着自豪,同时也勉励大家坚定信心,“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农大人都是‘国家队’成员,大家应该为成为农大人感到自豪。”吴长艾在跟学生讲细胞破壁、提取DNA等专业问题,学生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让吴长艾应接不暇。
  上午11点半,记者走进国家级教学名师王晓云的办公室,第四拨学生正与老师谈笑风生。王晓云说,学生们问的问题五花八门,既有自己的专业问题、考研、出国,也关心老师的课余生活。有学生正抱怨学校不让一年级的学生考英语四级,到了二年级,高中打下的底子快忘光了。王晓云笑着批评那个孩子,“大二就忘光了,那你毕业后什么样?这个时代,英语学习什么时候都不能放下。”有学生接着问如何申请国外的大学,哪个国家是留学的最佳选择,王晓云就热情地讲国外大学和实验室的故事,勉励学生学好专业,提高英语成绩,争取全额奖学金,尽量不花父母的钱出去留学。整个的聊天过程,王晓云一直笑得特别灿烂。她告诉记者,自己在剑桥做访问学者时,发现剑桥在研究生招生时,也是每位导师都有一个宣传展板,“不管是多‘牛’的教授,都得在自己的展板周围,只要有人感兴趣提问题,教授都有义务耐心解释。”
  生科院一贯重视学风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开展这次OPEN DAY活动,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所学专业和老师的科研,对学院增增加热爱之情,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科学进行学涯规划,同时搭建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学相长。
  2011级生物科学专业的一位女孩告诉记者,团委和辅导员老师在南校区一宣布这个活动,同学们就异常兴奋,争抢10个可以坐班车来北校的名额。没有抢到的,就自己想办法过来。她说,一年级的很多同学和她一样,只是喜欢生物科学,但实际上根本不了解什么,所以特别珍惜学院提供的这个机会。“刚才在郑院长的办公室里,听到学兄学姐问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自己都不懂,看来以后要学习的东西多着呢。还有一个大三的学兄在问考研统招名额、公费自费的,真是太开眼界了。
  已经读大三的王进则告诉记者,她周围的不少同学只是想考研究生,但并不清楚考什么专业,什么学校,选谁做导师。刚在在张校长的实验室里听到看到了那么多新鲜的东西,感觉特别有意思,真希望自己有幸能考进来。
  开放日当天上午,学校党委书记邢善萍、副校长车先礼等学校领导同志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并在郑成超院长的办公室里与学生简短交流。邢善萍认为:“生命科学院组织的开放日活动非常有意义,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对于开拓同学的视野,我让我们以后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所学专业也有了更加理性的认知和理解。增加同学的自信起到很好的作用。”

 

摘自:《山东农大报》第1036期第4版

作者:翟荣惠 郑峰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