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香:愿做一盏灯,指引学生前行
发布时间: 2016-12-27 访问次数: 39

有一种情,没有父母养育恩情的厚重,没有恋人间爱情的浓烈,没有朋友间友情的亲密,却让人如沐春风,终身难忘。这,便是师生情。从教22年,生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常香与他的学生们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

谈起自己的导师,2014级硕士生杜晋文说:“朱老师为人低调,从来不把对学生的爱挂在口头上,可我能感受到朱老师对我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他待我们如家人一般。”今年教师节前夕,朱常香在学校师德标兵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奖教师之一。

引导学生认清自己

“努力很重要,自我定位更重要,只有定位准确,方向对了,才能有的放矢,最大化地挖掘潜能。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朱常香如是说道。他说,自己上大学时,一开始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明确,正是在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引下,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所以自己工作后也要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在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时,朱常香常常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学生做好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做好定位,前提是了解自己,为此,朱常香告诉在大学里过得比较迷茫的学生,要多读书、勤思考、常实践,这样才能找到自己兴趣点。为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他还建立了微信群,与学生们交流互动,随时了解学生们在思想上、学业上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处,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平日里很多学生到他办公室,向他咨询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他从不推辞,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工作,倾听学生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朱常香还经常鼓励学生在大四到有关企业去实习锻炼,这样不仅在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了解生产一线情况、专业就业现状,提高交际能力,并对自己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勤勉敬业做学生榜样

每天朱常香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因为他不仅为本科生上课,带研究生做科研,还要自己看资料随时“充电”。他的年均教学量达500多学时。但是再忙,朱常香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从不含糊。每次上课前,他都会花大量时间备课,查阅很多的资料,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研究进展。为给学生上好课,他在假期里就着手准备下学期开设的课程,二十年如一日,从未变过。  

为了让学生做实验时更加规范,朱常香规定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若发现有同学穿着日常的衣服进实验室,便毫不留情地让其回去换工作服。“这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反映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既然有规定必须按规定办事,没有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做不了科研,其他的事情也做不好。”朱常香希望学生平日里能养成好的科研习惯,提高科研素质,还为每一位在实验室实习的本科生配备一个实验记录本,督促他们把实验结果详细及时地记录下来。  

“朱老师几乎每天一早就来办公室,直到很晚才离开,他这种勤勉的精神激励了我,值得我学习。每当做实验累了,看到朱老师办公室的灯光,我就会打起精神来。”博士生徐扬说,朱常香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他和同学们。

亦师亦友关爱学生

朱常香经常说:“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学生,还要和他们做朋友。”他说到做到。2013级生物科学专业的马锐,今年9月推免为清华大学生科学院研究生,他对朱常香充满感激之情。“在大三时,我上过朱常香老师的《农业生物技术》课,那时我就经常向朱老师请教问题,每次他都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令我受益颇多。我参加清华大学的夏令营时,需要专家推荐信,朱老师得知后二话不说就帮我写了推荐信,还仔细看了我的材料,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我如何修改。非常幸运能遇到朱老师这样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为及时了解所带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交流研究成果,朱常香每周开一次座谈会,让研究生们逐个汇报。在交流中,他时常鼓励研究生多读书,多看论文。平日里,朱常香若是看到好的文章便会转发给研究生们,让他们学习、借鉴。结合自己正在开展的转基因水稻抗病毒以及马铃薯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深入济南、济宁等地的田间地头,指导学生们如何观察水稻的生长与发育情况,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做好研究。

生活中,朱常香和学生们打成一片,隔三差五带着学生们外出郊游、爬山。他对学生们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搞不好,其他都是零。”跟随朱常香读了两年硕士的杜晋文说起明年回山西老家找工作的打算时,眼圈开始红了:“很舍不得这里的一切,朱老师对我的教育、引导、关爱让我对这里更加依恋,今后再也不能时常出入朱老师办公室,向他请教问题,听他耐心细致地教导了,心里很难受。”

一批批学生走了,一批批学生又来了,朱常香也记不清自己教过多少学生了,但他觉得只要在岗位上,自己就会恪尽职守,倾尽所学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他说,在学生们漫长的人生路上,自己甘愿做一盏明灯,照亮学生们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