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4日,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沈煦收获了自己的首个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欧洲生物化学学会联盟通讯》(FEBSLetter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其题为 ARRDC3通过促进原癌蛋白YAP的降解,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和恶化(ARRDC3 suppresses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through destabilizing the oncoprotein YAP)。
“本科生能发表影响因子达3.6的科研论文实属不易。沈煦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强,实验失败时主动寻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她也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遇到问题及时请教,成长进步很快。”导师周紫章教授对沈煦赞赏有加。
不单单如此,沈煦在大学前三年总的学习成绩位居专业第一名。她是如何做到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 “齐头并进”的呢?为此,记者慕名找到沈煦,对她进行了深入采访。
坚定奋斗目标
小时候,沈煦常常跟着身为外科医生的母亲去医院,也早早接触到了显微镜等仪器。显微镜下看到的微观世界奇妙而丰富,这也在沈煦心中埋下了探究生物科学的种子。初中接触到生物学课程后,她一直在想:“一个人身上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不同的细胞担负着不同的使命,会不会有细胞因为对自己命运的不满而‘造反’呢?”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引领下,她一步步走向生物科学的大门。在大多数人对未来还不清楚时,她早已有了想要追寻的目标和方向。
高考结束后,沈煦第一志愿选择了山东农大生科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了。大一刚入学不久,沈煦就暗暗下定决心首先学好文化知识,再寻求各种锻炼机会突破自己。她确实做到了,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参与组织了校园植物认知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生化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并加入“百奥微生物科技协会”红茶菌组,学习并掌握了一系列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
大二下学期课程较少,沈煦主动联系导师,想进实验室做试验。由于对哺乳动物类研究比较感兴趣,又恰逢周紫章教授刚到动物发育遗传学研究室工作,沈煦和周紫章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很快就开始跟着他做研究。就这样,沈煦开始踏上了科研的路途。
作为一名本科生,沈煦还要学习很多课程,尤其在大三上学期有十门专业课和两门实验课,同时在导师实验室的基本试验操作学习也处于关键阶段,要兼顾繁重的学业和课题研究并非易事。经过慎重考虑,沈煦将学习阵地转移到了实验室,不做试验时就在那里的生活区学习。“越忙碌时,越能激发潜能。”在学期末,沈煦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每一项任务都完成得不错。
专注科学研究
刚进入实验室时,沈煦主要帮助师哥师姐做试验,如清洗仪器、准备试验材料等。她随身带着笔记本,只要有空就向师哥师姐请教学习,详细记录每一个试验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就这样在“打杂”与记录中度过了一年多时间。大三下学期,沈煦就能够熟练操作大部分分子与细胞方面的基本试验技术了,想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一项小课题。
和导师商讨之后,她打算进行脂肪细胞含抑制蛋白结构域蛋白(ARRDC3)方面的实验研究。在实验室学习期间,沈煦意识到“造反的细胞”是存在的,那就是肿瘤细胞。通过阅读文献,沈煦兴奋地发现ARRDC3能够抑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细胞的发育。这个蛋白有没有更广范围的抑癌作用?她很快将实验室现有的人结直肠正常和肿瘤样本进行试验分析后,发现ARRDC3在结直肠癌样本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相关蛋白(YAP)及其调控基因的表达上调,而YAP对癌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基于此结果,她又查阅了关于ARRDC3的有关文献,猜测ARRDC3在结直肠组织中可能仍有抑癌作用,且其作用途径与YAP有关。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周紫章指导下,沈煦有条不紊地构建了分别带有Arrdc3和Yap基因片段的质粒,进行细胞转染、免疫共沉淀、免疫印迹、细胞迁移等试验,最终研究结直肠癌细胞中ARRDC3过量表达和敲减处理分别对YAP表达量的影响。她欣喜地看到,在结直肠癌细胞中ARRDC3能促进YAP降解,进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这对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以及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感恩淡定向前奔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沈煦思维活跃,谈吐条理,对自己喜欢的科研领域表现出极大的笃定与向往。“任何时候,我都不会表现得太焦躁或太高调,这样的性格,也刚好适合在实验室里潜心搞科研。”沈煦这样说道。
十一月初,沈煦开始着手写论文。尽管那时她已在雅思和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科研论文需要应用大量专业词汇,也需要缜密的思维与环环相扣的结构,和单纯地考试有很大不同。沈煦阅读了很多相关文献后写出了研究论文初稿,后来又和导师周紫章的反复研讨、修改,最终文章被《欧洲生物化学学会联盟通讯》收录。“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几位老师和师哥师姐们的帮助。”沈煦感激地说。
去年暑假,沈煦去清华大学参加夏令营,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学子的竞争,面对评委提出的犀利问题,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淡定,并顺利取得直博资格。今年年初,她又收到了伦敦大学学院癌症研究所抛出的橄榄枝。
“我还在考虑选择去哪儿继续深造。人生有无限可能,我们趁年轻应去逐梦远方,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的沈煦更加笃定自己选择的道路,也更加热爱对生物学未知世界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张云芳 (转自 2018年4月29日《山东农大报》第1286期(总第1286期) 第三版)